暨南大学新加坡中文MBA项目2022级新生专访 | 孙声旭:保持好奇心,不想停下来

暨南大学新加坡中文MBA项目2022级新生专访 | 孙声旭:保持好奇心,不想停下来

孙声旭

暨南大学新加坡MBA项目SG22F01班

Wizlah Pte Ltd  首席开发和运营工程师

1

01. 大学毕业,走上技术发展的职业路径

我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,2009年开始工作,第一份工作是做销售,干了几个月没有业绩,无奈只好放弃。然后在老家烟台富士康找了一份工程师的工作,由此开始了我一直以来偏向技术方向的职业之路。

在富士康前两年做的是负责电脑产品的检测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,后半段时间2011年到2013年初,调换部门去了负责某日本游戏机产品的事业群,带领团队负责一个返品维修的项目。从零开始讨论需求、规划产线、指定SOP、人员教育训练等,最终完成项目,成本和产能方面击败国内另外两个代工厂的团队,为公司赢得了订单。

 

02. 三十岁转行,由传统IT转向云服务

 

2013年我来到新加坡发展,开始从事IT方面的工作。一直到2017年,我做的都是传统的IT支持、服务交付方面。2017年我正好30岁,开始思考未来生活和职业的规划。我所从事的传统IT支持服务的工作,发展已经看到了天花板。如果继续待在这条路上,真正技术上的提升肉眼可见,剩下能做的只有熬资历了。我必须要转换方向。

经过大半年的思考,我决定转行云服务这个方向。为此我分析了自己的实际情况、拥有的可支配时间和新赛道的切入口,制定了相对详细的计划,包含具体要自学的课程和阶段性要达成的目标。

目前,我已经完成了当初设定的目标。2018年3月,我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,开始从最基本的运维工程师做起,2020年我拿到云原生技术方面的一个中级认证(CKA),同年12月换工作到现在的这间AR相关的创业公司,做高级运维开发工程师。2021年我又拿到领域内最高级的安全方面的认证(CKS),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技术能力。现在我负责公司的云架构设计、网络、容器安全和DevOps环境等方面。

 

03. 保持好奇心,不想停下来

 

多年来我经常问自己,当初第一份销售的工作为什么会失败,为什么几个月的时间里从未搞定一笔订单?为什么同为毕业生初入职场,我和其他年轻人在那一方面的差距那么大?我出生成长于中国北方沿海二线城市,老家的村子处于城乡结合部。如果简单思考第一份工作失败的原因,应该是从小身边的亲戚朋友,都没有做生意的或在成体系大公司工作的经验,我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也没有学到有关商业、经济、金融的知识。

近年来的工作生活里,我的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提升,也有了一些管理方面的体会,但是我心底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:我的整个知识技能体系中,有一个方向基本是一片空白,那就是有关商业、经济、金融方面。除了从功利实用的角度之外,我本身对那片不了解的风景也充满了好奇心。

日常生活中新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,受多少因素的影响?俄乌战争带来众多不确定性,在多长时间后会在多少领域影响中国产业链的多少方面呢?中国各互联网大厂今年裁员热,是由于公司本身运营方面的原因,还是只是在借势优化……我非常渴望透过各种浮光掠影,去看清背后本质的脉络。

我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成长,至少可以看得懂、看得清一些公司或其他主体某个行为背后的逻辑。立足于眼前的话,对当前服务的公司,我希望自己在负责的领域,可以更有能力帮助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
另外,和很多底层出身的人一样,压力与挣扎,是我过去三十多年的主旋律。最近一年,是难得的我跑赢了生活,感觉可以稍微松一口气的一段时间。可是学习如逆水行舟,生活也是。躺会儿安稳地生活,这没什么不好,但这暂时还不是我度过我的时间的方式。

 

04. 攻读MBA,路漫漫其修远

 

偶然的机会,我了解到暨南大学新加坡MBA项目。咨询过项目负责的老师后,暨南大学系统的MBA课程设计和专业的师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从职业发展的角度,学习MBA的课程,对我增加管理经验、了解商业运作的规律等方面,是十分必要的。我也希望通过学习,可以解答一些心中的疑惑,并将我的一些“土法炼钢”总结出的经验,系统地提升至专业的水准。

有时候一个人越擅长什么,他就会越依赖什么,久而久之思维模式逐渐固化,一叶障目不见泰山。我希望通过暨南大学MBA的学习,可以打破我技术向思维的惯性,拓宽我思维的宽度,让我有机会看到人生不一样的风景。

对于接下来的两年,我充满了兴奋和期待。相信这两年的时间,将会是我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两年。

( 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 )